108年11月我們在這裡辦理了第一屆Pasibutbut of A-sang音樂會,族人期待第二次相聚相隔了五年,我們依據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處所出版的布農族樂舞教材收錄的部落邀請展演單位 (高雄市桃源區及本鄉卡里布安村因故未能成行),逐一邀請加上本鄉東埔村(東埔及東光)、羅娜及本會三個團體計10個團隊來展演。而序曲特別邀請信義國中小朋友敲擊杵音,展現部落傳承世代交替,羅娜國小合唱團演唱童謠,在後原聲時代自行展現傳統在地音樂。
本會位於明德部落,為緬懷過去、看見現在、展望未來,藉由第一屆pasibutbut of A-sang音樂會的經驗及族人的期待,邀請花蓮、台東、高雄族人回到A-sang,演繹各部落傳唱Pasibutbut的故事。
布農族主要分佈南投縣信義、仁愛鄉,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花蓮縣卓溪鄉、萬榮鄉,台東縣延平、海端鄉八個鄉鎮,有郡社、巒社分佈而能演唱Pasibutbut 固定練唱的團體並不多,有許多唱法的基本模式不盡相同,或許是因為地域的關係,或是傳承的完整性不足等等。
我們能理解每一地域所傳承的 Pasibutbut演唱方式的不同,欣賞因遷移而產生差異性演唱方式,因為各地區都是先人傳承的演唱方式,各種變體都有其原因。布農族的Pasibutbut 就是靠著這一套模式,藉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由成年唱到功成身退, 代代生生不息,從祖居地帶到新聚落,從西部山區越過中央山脈到達東部的山麓。布農族人並沒有放棄Pasibutbut的根,只是地緣文化因素的滲入及族群的再認同,塑造出新的Pasibutbut 變體,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繁雜的變體中尋獲它的根源模式與外在的變因。
我們希望藉由本案將Pasibutbut唱法之基本模式,紀錄與解說讓族人自認祖先代代相傳的模式。體現了神化轉化為概念結構的原則。
|